为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遏制艾滋病传播实施方案(2019—2022年)》《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学校预防艾滋病教育工作的通知》等有关文件精神,推进新时代学校预防艾滋病教育工作,促进青年学生身心健康,教育部全国学校预防艾滋病教育专家组专家形成以下共识。
共识一:履行部门职责,健全协同合作机制
各级教育部门、卫生健康部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学校进一步完善联防联控机制,协同推进学校预防艾滋病教育工作。教育部门会同卫生健康部门指导督促学校落实预防艾滋病教育工作,共同开展每年2次疫情通报和防控会商会议,开展联合调研与督导、联合师资培训和宣传活动。各级政府防治艾滋病工作办公室和卫生健康部门积极协调落实年度防艾经费中设立专项经费用于教育系统和各级各类学校预防艾滋病教育。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积极主动为学校开展预防艾滋病教育工作提供技术支持和专业指导。学校成立主要负责同志牵头的艾滋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校内相关部门协调开展预防艾滋病教育工作,把学校落实预防艾滋病教育工作情况纳入教育评价考核。
共识二:建设学校预防艾滋病教育师资队伍,加强师资培训
在教育部领导下,全国学校预防艾滋病教育专家组发挥咨询、研究、评估、指导、宣教等作用。组织开展学校预防艾滋病教育研究,就学校预防艾滋病教育相关问题向教育部和当地教育部门提出专业、科学的咨询意见和建议。编写学校预防艾滋病教育师资培训大纲和培训教材(手册或指南),实施学校预防艾滋病教育骨干国家级师资培训,支持和推进各地学校预防艾滋病教育师资培训工作。
共识三:开展多种形式的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做到人群精准化
编写适合学校预防艾滋病教育的教材,把艾滋病综合防治教育纳入教学计划,有效落实初中学段6课时、高中学段4课时的预防艾滋病教育时间。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等学校学生每学年参加不少于1课时的预防艾滋病教育专题讲座,在新生入学体检时发放预防艾滋病教育处方,新生在入学教育时参加不少于1课时的艾滋病综合防治知识教育。针对处于不同心理、情感、行为阶段的学生群体开发针对性强的宣传材料,做到普适化、个性化。
丰富艾滋病教育手段和方法,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向学生传播系统、科学的艾滋病知识。开展形式多样的防艾宣传活动,如网络共享课程、警示纪录片、主题影视、抗艾防艾情景剧、科普竞赛、校园抗艾防艾宣言和倡议等,使预防艾滋病教育入心入脑,提高学生预防艾滋病的内生动力。协调报纸、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加大公益宣传力度,利用网站、“两微一端”等新媒体平台和网络直播平台加强推送。青年学生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达95%以上。
共识四:创新行为干预方法,倡导健康生活方式
预防艾滋病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健康行为习惯和抵御危险行为的能力。探索利用“互联网+综合干预”等新手段,帮助学生识别易感染艾滋病危险行为、知晓寻求帮助的途径和方法。通过学生社团、学生志愿者等精准对接重点人群,开展易感染艾滋病危险行为干预、禁毒等同伴教育,将学生参与艾滋病防治志愿服务纳入学生志愿者服务管理和学生实践活动内容。强化健康行为意识,教育引导学生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共识五:推进艾滋病检测咨询,开展综合干预服务
卫生健康、疾控部门根据学校实际,因地制宜设立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点、快检点、自助检测材料和安全套自动售卖设施,开展综合干预。大力宣传早期发现感染艾滋病的“四早”机制,引导有易感染艾滋病病毒高危行为的学生尽早接受咨询检测,落实早检测、早诊断。疾控机构建立完善青年学生艾滋病感染者援助、治疗流程,优化咨询和医疗服务,根据感染者的心理特点尽早开展一对一心理疏导,尽早开展免费抗病毒规范治疗,落实早援助、早治疗。
共识六:提供心理支持,共建和谐校园
卫生健康、疾控部门支持和配合学校医院(卫生室)、心理辅导室开展性生理、性心理咨询服务,不歧视艾滋病感染者。针对实际需求,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咨询服务,解答学生提出的有关艾滋病感染和传播的问题,帮助学生认识可能感染艾滋病的危险行为,帮助和引导有易感染艾滋病病毒高危行为的学生进行HIV抗体检测咨询,根据学生需要提供相应的专业心理咨询或转介服务。
共识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树立健康第一理念
培养并强化学生的尊重意识、诚信意识和责任意识。学校在开展禁毒、防控烟草、急救、无偿献血、校园常见传染性疾病预防等师生健康教育活动中,融入艾滋病防治教育内容,多病共防,树立健康第一理念,提高风险意识,预防或最大限度减少危险行为的伤害。根据不同教育阶段开展性道德、性责任、性法制、拒绝不安全性行为等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性观念和文明健康的婚恋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