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后两小时正常血糖的高限是多少?救助溺水者,如溺水者有呼吸心跳,应该让其侧卧还是仰卧?一般推荐的生育间隔是几年……这些看似关联并不大的问题,实际上都是公民应该具备的健康素养常识。
不久前,国家卫生健康委公布《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2024年版)》(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稿历时1年修订、近百名专家参与、涉及30多个专业领域,覆盖健康中国行动全部15个专项行动和全生命周期,这将成为全新的公民健康行为指南。
全民健康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基础,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指标。健康素养是个人获取和理解健康信息,并运用这些信息维护和促进健康的能力,代表人的健康认知、健康技能及健康责任。大力推进全民健康建设,提升全民健康素养,不仅是健康中国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也会对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产生影响。
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健康素养促进工作。新时代以来,相关部门通过不断加强健康教育,推动个人和群体树立健康观念、掌握健康知识、养成健康行为,从而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2023年健康素养监测结果显示,2023年,我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29.70%,比2022年提高1.92个百分点。这一结果既印证了健康教育的成果,也客观反映出人民群众对健康、对健康知识日益增长的期盼和需求。
同时也要看到,我国居民健康素养仍有提升空间。《“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都提出,到2030年健康素养水平要达到30%的目标,我们目前略有差距。另一方面,东、中、西部地区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还存在较大差异,农村居民的健康素养仍然有待提升。
随着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不断推进,人民群众的健康获得感持续提升。同时,在健康领域也面临着一些新形势,一方面是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负担加重,传染病的威胁仍然存在,不健康饮食、缺乏运动、吸烟、过量饮酒等不健康生活方式较为普遍。
“预防为主”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养生保健理念,是我国一直坚持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无论是传染病还是慢性病,主要与个人卫生习惯和生活方式有关。国内外大量实践证明:坚持预防为主,养成文明健康生活方式,是预防传染病和慢性病的首选策略和措施,是促进健康的最有效、最经济手段。因此,我们仍需持续发力,不断推进我国公民健康素养进一步提升,让每个人成为自身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社交媒体的普遍应用,人们获取健康信息的渠道更加新颖多样,内容更加新鲜丰富,群众主动获取健康信息的积极性显著增强,需求更加多元化,这对健康信息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令人欣慰的是,经过多年努力,我们已经拥有了健康促进方面的顶层设计,逐步建立起多部门协作、统筹社会资源的机制,打造了优秀的健康科普专家团队,这些都为持续推进公民健康素养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各地也在不断拓展健康促进的渠道,丰富健康宣教形式,让群众在潜移默化中了解健康知识、学习健康技能,切实提升健康素养。
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提高公众的健康水平,需要国家、社会和个人共同努力。让我们携手共进,为提升公民健康素养、推动健康中国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